语音直播平台伴伴“盲盒涉赌”案一审于2024年12月24日在顺德区人民法院审理结束,该案历经两次庭审会议、五次开庭审理,共计51天。如今顺德法院两度延期判决,我们发现或许是因为指控被告人犯罪的关键证据——电子数据鉴定意见造假问题,导致法院无法作出判断。
司法鉴定是刑事诉讼中查明事实的关键环节,其结论直接影响案件裁判方向。然而,近年来部分鉴定机构为迎合委托人需求,通过伪造证据、篡改数据等手段干预司法,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。在伴伴APP涉嫌开设赌场案中,中典鉴定所出具的《司法鉴定意见书》(编号230441号-14号)即因虚构数据库表、篡改用户行为术语等行为,不仅违反了《司法鉴定程序通则》的明文规定,更涉嫌构成伪证罪。
虚构数据库表:技术手段掩盖非法意图
中典鉴定意见书230441号-14号中显示,中典鉴定所通过“Navicat”工具链接“MySQL”数据库,展示了其链接到该数据库的截图。令人震惊的是,截图中四个标注为“存在”的数据表all_broke_user、beibaoliwu、dukechongzhi、和duketixian,在真实数据库中并不存在,是鉴定人员自创的数据表。其中后两个数据表“dukechongzhi”、“duketixian”直接对应“赌客充值”“赌客提现”的汉语拼音,与伴伴APP实际业务逻辑(用户购买虚拟礼物、会员服务)完全无关,伴伴APP后台数据中,绝无上述数据表。
真实数据库中,用户交易记录仅涉及“虚拟商品购买”、“积分兑换”等中性表述,无任何与赌博相关的资金流向字段。“dukechongzhi”、“duketixian”这些数据表名直接指向非法赌博活动的收付交易,将它们添加到数据库中作为检材,严重损害了检材和鉴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。中典所鉴定人员这一行为,直接违反了《司法鉴定程序通则》第五条“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、客观、公正地进行鉴定”的规定。
中典所明知“赌客充值”、“赌客提现”等表述与事实不符,仍故意伪造、虚构数据表,具有构陷伴伴公司涉赌的主观恶意,属于《刑法》第305条伪证罪中的“故意作虚假鉴定”的情形,其目的是将普通消费行为包装成赌博资金流转,这种捏造事实会对案件事实产生严重误判,误导司法机关对伴伴APP性质的认定。
篡改用户行为术语:偷换概念构陷罪名
更有甚者,中典鉴定意见书230441号中在描述用户“购买头像框”的行为时,直接使用了“投注”这一赌博术语。但伴伴APP后台代码、交易日志及用户协议中,从未出现“投注”二字。中典所鉴定人孙某当庭向法庭承认:“投注”系其团队自行添加,无形中强化了用户正常行为与赌博的关联性。
司法鉴定应以事实为依据,而非“脑补剧情”。将“购买”篡改为“投注”,实质是偷换法律概念。根据《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》,只有以营利为目的的“下注”、“参赌”才可能构成赌博,而普通消费行为不在此列。
中典所这一行为严重违规,《司法鉴定程序通则》第二十七条明文要求鉴定人应当“真实、客观、准确、完整、清晰”地记录鉴定过程。但是,中典所竟然自行虚构“投注”一词,误导办案机关将伴伴用户购买头像框的行为诬陷为“投注”行为,从而把常相伴公司诬陷为“开设赌场”,其行为恶劣至极!而篡改术语的行为,符合《刑法》第305条“在刑事诉讼中,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”的规定。
中典鉴定所的造假行为,不仅是对个案司法公正的践踏,更是对法治根基的破坏。司法机关需以“零容忍”态度打击伪证行为,通过技术穿透式审查与严格法律责任追究,守住证据可信度的底线,否则将后患无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