耍Q
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

“国家”如何变为“党国”,教科书从晚清到民国的演变

2

民国定鼎,发布《教育部审定教科图书暂行章程》,内容简明扼要而宽容,对审定教科图书的范围,呈送办法等提出要求,但是没有涉及内容方面的审定“要求”或“标准” 。正如时人所言,“民国新制,教科书由国家审定,不由教育部专编专卖,许民间以编辑发行之自由,法至善也。又恐上级机关,独负重要责任,未必完美,特许各省组织图书审查会以辅助之,意至美也”。它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:出版有竞争促使内容日臻精美;学校有选择教本的余地;教育费用也能因此减少。

在这种相当宽松的政治和教育制度下,各种编写机构、出版机构和各类教科书开始遍地开花。教本在编写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重视革命教育、五族共和教育以及新国家政治结构的介绍。

伴随民国建立,1912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一套内容精彩、形式新颖的“共和国教科书”,其《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缘起》列出编辑要点:首要“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,守法合群之德义,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”。其次“注重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,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”。其三“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法政常识,以普及参政之能力”。其四“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,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”。其五“注重博爱主义,推及待外人爱生物等事,以扩充国民之德量”等等, 代表性地反映了民初教育对国家观念的推进。

例如教育家庄俞、沈颐编纂,高凤谦、张元济校订的《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》中有“辛亥革命”一课,课文说:“国家政治,拂逆人民之公意。人民不得已,以武力颠覆政府,谓之革命” ,此处“革命”观念强调“人民之公意”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。还有“大总统”一课:“我国数千年来,国家大事,皆由皇帝治理之。今日民国成立,人民公举贤能,为全国行政之长,是谓大总统” 。

还有一种近代教科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《公民读本》。它是笔者所见中国第一部公民教科书,主旨是教授“公民所必需之知识及道德”,要点如下 :

甲, 民国组织之大要;

乙, 民国立法、行政、司法之大要;

丙, 国民与国家之关系,及其权利、义务之大要;

丁, 国家财用与国民生计之大要;

戊, 法治国之精神;

己, 自治制之大略,及其能力之养成;

庚, 国际竞争及现世界之趋势;

辛, 民主国立国之元气。

它的课文便是依据以上要点编排而成。以第一册为例,15课分别讲授:中华民国、国家、国民、民族之特性、国体、政体、国会、政府、法院、国民之权利义务、法律、法律与道德、地方自治制、自治事务与自治能力、选举。相关知识分配适当,近代国家的政治结构及运作是其核心。

第一课《中华民国》,讲述国体变革的过程:

我国自昔为君主国,君位世袭。秦汉以降,君权益重,一人临朝,权势无限。人民困于虐政,不得已则起而革命,是以二千年来,变乱不绝。迄于清末,国中先知之士,鉴于世界大势,知君主专制,不足图治,乃于民国前一年十月十日,起革命军于武昌,全国响应,清廷逊位,中华民国于是成立。

“政体”一课,对比立宪与专制之别:

立宪与专制之别,即在主权作用之有限无限。盖立宪之国,既有宪法,以定政权所属;又设国会以立法,设法院以司法,政府失政,国会得弹劾之。诉讼裁判,法院主之,行政官不能干涉。故政治趋于正轨,人民无所冤屈。专制国则反是。政权无限,威福自专,人民冤苦末由陈诉,积久溃决,必起革命。现代各国,或由人民请求,或由君主自动,均已改为立宪政体。否则人民革命,变为民主国体,而行立宪政体。我中华民国亦其一也。

这部读本是遵照《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》而编 ,针对初等小学3、4年级的学生介绍国家政治常识,强调国体变更、政体变革的历史意义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,这是一种全面的知识传输和启蒙。

民国建立后,强调“中华民国”的本质在于“五族共和”。教科书编撰者们指出,过去满清统治制造了种族成见和阶级不平等等问题 ,“今者,合五大民族,建立民国,休戚与共,更无畛域之可言矣” ,“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,各私其种,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。今民国建立,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,权利义务皆属平等,无所轩轾,利害与共,痛痒相关,同心协力,以肩国家之重任” 。这正反映了学者所探讨的国家整合(National Integration)的意义,是在于把文化与社会背景互不相属的集团集合于同一疆土,并建立国家认同感的过程 。“五族共和”教育是确立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如果对照清末革命党人因对“中国灭亡”忧虑而阐发的种种“反满”叙述,相比之下,不论清末还是民初的教科书中,都不曾有“反满”情绪,“国家”是政治而非族群意义上的“国家”,这一点尤为难得。

民国建立后发行广泛的“共和国教科书”,其初等小学用国文教本直到第四册方有课文讲授新建立的国家,第四十四课方有一课教授国旗知识。课文中的“国家”并非“中华民国”,而是“中华国”,这是一种文化情感熏陶而非政权教育。民初教科书在国家符号——国名和国旗等教育中,有两点值得注意:其一是强调“中华”,这既是民国国名,又是一个历史概念,文化传承性十分明显。其二是从国家符号在教科书中所占分量和所处位置来看,它并不占显要位置,没有得到特别强调,教科书仍以学童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为主。国家教育与政权教育稍有分际,但二者都不特别突出,突出的是“文化中国”内涵。在政治发生巨大转折的时期,文化传承减轻了变革的社会压力。

总的来看,民初教科书中对民国代清这一“革命”性转型的评价,倾向于制度深层的反思,指出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“清廷不知改良政治为根本上之解决,惟循例严饬查拿以防继起” ,而“以专制政体演成此现象,固为不可逃之公例” 。民国建立的最大意义就是“千年专制政体,一变而为共和” 。

1 2 3 4 5
赞(0) 打赏
转载请注明出处:耍Q-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» “国家”如何变为“党国”,教科书从晚清到民国的演变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