耍Q
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

“国家”如何变为“党国”,教科书从晚清到民国的演变

3

1922年,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,在中国近代学制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“壬戌学制”(俗称“六三三学制”)确立。它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学制系统,一直到1949年。“壬戌学制”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取消修身科,代之以公民科。新学制鼓舞了公民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,公民教科书又把个人对国家的认识、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建构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。因此这部分专以体现这方面内容最多的公民教科书论之。

编写了《新学制公民教科书》的法学家周鲠生认为,公民学作为一门新设立的学科,应该使中国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:社会生活和政治组织概念、中华民国的组织和法律概况;经济社会问题和国际关系 。学生先学习“政治组织”编,掌握有关国家、政制、政府、立法、个人权利自由及对国家的义务,还有主要民主政治国家的组织等知识后,再学习中华民国政治变迁、国会、大总统、国务员、法院、地方政府以及民国宪法等知识,就会自然产生联系,有助于知识的贯通掌握。周鲠生更以一个法学家的态度分析民国制度建设的实际状况。他指出国家权力的根据“在于社会契约” ,使学生理解近代国家形成的法律渊源。同时他批评“民国法律不但莫无统系,并且缺陷极多”,“国家根本重要的立法事业从未诚实的一贯的实行” ,学生可以认识到民国制度建设的世界历史背景和现状进程,看到国家应努力的方向。

教育家朱文叔编《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》,从“公民”及其权利与义务讲到“个人人格之完成”、“社会之进步”和“国家之隆盛与世界之和平”。第一课“何谓公民”:能享受法律上规定之权利,担任法律上规定之义务之人民,曰公民。 公民的权利有参政权、请求权和自由权,尤其指出:共和国之公民,皆有监督政治之责任。即不被选为议员、不被任为官吏者,对国家及地方政治,亦须时时注意,察其得失,而督促执政者改善之;已有政治意见,亦应请愿于议会,或发表为舆论,以备政府采择。 公民具有“监督政治之责任”、可以“请愿”或“发表舆论”等方式表达“政治意见”,这种教育可谓发前人所未发,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。课文最后还认为,“社会之进步”有四种原动力:个人之自由、社会之制裁力(指公正的舆论和制约机制)、互助之组织及向上之理想 。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制约机制的肯定切中了现代社会制度的根本。

教育家顾树森强调公民应具有现代人格 ,“国民树立的根本主义,在发展个性”,“个人自立的第一义,也是国家生存的第一义” ,“欧美所以有现在的文明,实在是个人主义发达的缘故” 。对于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国际道德,他认为应该摒弃以往的“敌视主义”和“贱外主义”,树立“世界主义”和“国家主义”,“建设新时代的国民外交” 。在《法制篇》中,作者专设一章讲述“共和国的精神”,认为法兰西革命所举起的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”旗帜,是共和国家最重要的三元素 ;孟德斯鸠主张的“三权鼎立制”“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采用”,中华民国国民应该对建设“善良的政体”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。顾树森此著同样肯定个人自由对于建设现代国家的意义,强调对西方现代国家精神和制度的学习,这些深刻见解充分展现了新文化影响下,中国公民教育所达到的高度。

此外还有基督教青年协会书局发行的“公民教育丛刊”20多种,青年会总干事刘湛恩编辑的读本十分重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分析。他讲述“民主政体的沿革”,指出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来看,民主思想是政体演进的表现,中国趋于民主是这个历史长链中的一环。他强调“法律统治”,指明法治与人治的区别:“人治的结果就是专制,而法治的结果却是民主” ,袁世凯得势就是中国人迷信人治的一个例子,故而中华民国“虽然挂了民国的招牌,可是离民主的境界还很远” ,“虽号称共和,实际上与专制无异” 。造成以上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专制遗毒太深,只有建立以“完全人格”为榜样的“基督化的良好公民” ,方能建成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家。这些代表了基督教青年会理想的国家观念。

此外还如江苏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第一中学的三位公民教员:冯顺伯、金崇如与王仲和合编的公民教本——《初中公民学教本》。三位是颇富中学公民教育经验的专家,积多年经验编成此书,教育家汪懋祖给予极高称赞,称“此书一出而我国公民教学始现曙光” 。课文论述辛亥革命的意义:“人民不但晓得是汉族从满族手里夺回政权,也晓得是人民从皇帝手里夺回政权”,“我国人可算真正发现了‘所谓国家’” 。至于“中国现代政治问题”,主要是中国国民党“还没有完全组织成功”,“还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,前途成效如何,现在还不敢说” 。该书让学生了解现代国家制度转型的意义及现状。

总结来看,新文化之风和宽松的教育政策鼓动了公民教科书的编纂,这一时期公民教材在数量上达到了高峰。据统计,1920/1930年代出版的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用公民教科书就有125种,教学参考书45种,教学辅导书9种 。而且1920、1930年代前期林林总总的公民读本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,都强调发展个性、完善人格和个人自由是国家生存的首要条件,强调个人的参政议政权利和自由言论权利,这些观念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建构上皆为前人所不及。

1 2 3 4 5
赞(0) 打赏
转载请注明出处:耍Q-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» “国家”如何变为“党国”,教科书从晚清到民国的演变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