耍Q
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

“国家”如何变为“党国”,教科书从晚清到民国的演变

4

1929年3月,国民党三全大会召开,在法理上将党权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。大会确立了以总理遗教为国家根本大法:“确定总理所著三民主义、五权宪法、建国方略、建国大纲,及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,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。”

1930年代的课程标准都有对于党义教育的要求。例如1934年教育部颁行的初级中学公民课程标准,其主要目标就是“使学生明了三民主义之要旨,及政治经济法律与地方自治之基本知识,养健全之公民资格。” 1934年部颁高级中学公民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是:“使学生认识中国国民党之主义政纲政策,为建国及解决社会问题唯一之途径”。

国民政府的党义教育在教学中得到迅速贯彻,“分布三民主义、建国大纲、建国方略、党史、党案于各学科中,为渗透的普遍的教学” ,“皆以能养成党治下健全之国民所必需之技能、思想、性格、体力而有以使党长进不朽为本” 。故而党义教本无可选择地在以上范围内取材,“无一句无来历,无一句杜撰” ,多按照民族主义、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编排,几成为语录式的著作。事实上党义科覆盖了所有科目,尤其成为公民科的外壳。正如有研究者认为,公民科教学也应该“使儿童理解党国之组织之现状之最终目的,及自己与党国之各种关系,因以启发其努力服务党国之思想,锻炼其勉力为忠实党员明达公民之意志……”

1930年代一种较有影响的公民教本:叶楚伧和陈立夫主编的《初中公民》教科书。主编者之一叶楚伧(1934—1938)早年是南社诗人,又是国民党官员、政治活动家,1928年后,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,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。1935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。另一位主编陈立夫(1898—2001)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,中国国民党政治家,曾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央党部秘书长,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,1934年任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,1938年任教育部部长。他们二人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官员的身份主编公民教本,证明了1930年代公民教育具有强烈的党义性质。

叶楚伧、陈立夫主编、编撰过不止一部公民教本,这里仅以正中书局1935年出版的《初级中学公民》来看。这部教科书共5册,分别讲授公民生活与公民道德、公民政治生活、地方自治、法律大意和公民经济生活。这几方面内容是1930年代公民教育的一般模式。教本宣称:“本书各册根据三民主义,阐明总理遗教,期以党义渗透公民生活” ;课文内容基本上是“融汇孙中山先生遗教”,“教学时宜令学生参考《总理全集》” 。课文的优长是不机械引用孙中山的论述,但无处不传达三民主义精神。正如叶楚伧在他主编的另一种公民教材中解释有关篇章安排:“民权主义政治制度之完成,一本于宪法。宪法根据《建国大纲》,故本书第三四五各章,实以《民权主义》及《建国大纲》为构成之骨干。”

党化教育在形式上、内容上固定化的同时,在功能上也越来越成为国民党政府规训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工具,公民教本实际成为实现“民众三民主义化”和“教育民众中国国民党化” 的助手。国民党政府和国家的权利一体化,公民教本中甚至出现这样的口号式课文:“拥护我们的政府!信任我们的政府!政府努力替我们做事!政府努力实行三民主义!我们的政府万岁!”

党化教育的弊端时人早有认识。早在1928年,《上海教育》就发表文章《党教育》,描述了“党化教育”在实际教育中的方法和恶果:1,课程“采用党的教材,生吞活剥式的灌输三民主义,国语文中充满了革命伟人的伟大史传,常识课是国民党的政纲,音乐课要唱“革命之歌”,美术要学“革命画报”……把党的一切当做了日常功课”。2,“仪式上竭力模仿党的形式,纪念周甚至平常集会一定要瞻谒总理遗像、恭读总理遗嘱,恰如八股时代的“圣谕广训”一般”。3,“党的标语无处不在”。4,“学生参与党的运动,今天游行明天集会后天演讲,往往不是志愿而是强迫的,学生往往有疲于奔命之感”。 所以从教育效果上看,党化教育实际上是压制个人思想,教人盲从,培养奴性的教育,1920年代蓬勃兴旺的公民教育逐渐暗淡下去。

1 2 3 4 5
赞(0) 打赏
转载请注明出处:耍Q-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» “国家”如何变为“党国”,教科书从晚清到民国的演变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